是次獎勵計劃旨在促進學生從閱讀中學習歷史,營造校園的閱讀風氣和文化;及提高學生對學習歷史的興趣,鼓勵他們透過電子平台進行自主學習、探求歷史知識,並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及態度。
2022年度的獎勵計劃於2022年4月至8月舉行,共有148所中學報名、接近19,000名學生參與,人數為4屆之最。本屆共有51位學生表現優異,獲頒「優異獎」。10隊學生小組共32位學生獲頒發「創意獎」。此外,6隊學生小組共22位學生獲頒發「學術獎」。最後,55間學校的參加學生完成率達75%或以下,獲頒「學校參與獎」,以作鼓勵。
創意獎、學術獎及優異獎的得獎條件如下:
「初中歷史電子閱讀計劃2022頒獎禮」於2022年11月14日假香港大學陸佑堂舉行。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為頒獎禮主禮,與一眾嘉賓頒發獎項予得獎學生,表揚他們的優秀表現,並勉勵學生從閱讀中發掘研習歷史的樂趣,以及從中培養高尚的品德情操。頒獎儀式後,獲獎學生及其任教老師分享他們的學習經歷和心得。同場亦設「創意獎」及「學術獎」獲獎作品展覽,讓得獎學生展示學習成果。
陳湛煕
徐寶燕
林慧欽
詹元煕
年級
初中
獎項
創意獎
得獎作品名稱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明信片
作品集主題
得獎作品簡介
「非遺明信片」一套十張,尺寸約為150毫米 x 100毫米,乃從各項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中抽選,並配上插圖, 例如將長洲太平清醮配上包山和平安包插畫,清楚地帶出主題。
「非遺明信片」的創作,目的是為了讓大眾更關注和認識這些非遺項目。人們寄出明信片時,大多是想對遠方朋友表達出關懷和問候,而大多數寫明信片的人會選擇能代表發送地的風景與習俗的明信片。因此,我們運用這一點設計明信片,向公眾宣傳香港的非遺項目,讓大家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更強的認同感,強化國民身份認同;同時,也可推廣香港非遺項目,以至弘揚中華文化的獨特與多樣性。
得獎作品
陳曉君
鄒璐
王庭晞
年級
初中
獎項
創意獎
得獎作品名稱
回家
作品集主題
得獎作品簡介
十九世紀中後期,華人為求生計出洋工作或被人口販子賣到外埠,離散的現象相當普遍。就此背景,我們以兒子的視角,創作了一個故事,描述父親離鄉別井到外地工作,以至客死異鄉,最後在東華義莊的幫助下回到故鄉,落葉歸根的故事。
同時,我們也想借「回家」的主題,探討「為什麼東華義莊會幫助離鄉別井的華工收拾骨殖送回故鄉下葬呢?又落葉為什麼要歸根呢?」說到底,這是為了尋一個歸處、找一方寄託。人世間浮浮沉沉,一番悲喜過後,才發現唯有故土最難離、鄉音最難忘,這是幾千年以來中華文化潛移默化滋養出的故土情感,也反映了華人對國民身份的強烈認同。
得獎作品
年級
初中
獎項
創意獎
得獎作品名稱
文化傳統遊香港
作品集主題
得獎作品簡介
作為生活在香港的中國人,粵劇、舞火龍、涼茶和古琴藝術等都是我們傳承的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我們希望透過繪畫方式呈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多姿多彩,讓這些非遺項目在香港薪火相傳,得到尊重和保育,並與現代生活共融創新。
在表現手法方面,我們選用鮮豔的紅色和橙色來表達熱鬧的氣氛。當選取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時,我們選了最喜歡的粵劇。粵劇的服裝華麗奪目,表演者穿著鮮豔的蟒袍在舞台上起舞,讓人目不暇給。在蟒袍上畫功精細的圖案亦有不同的象徵意義,十分有趣。此外,大坑舞火龍更是熱鬧非凡的節慶活動。居民一同合作舞動火龍,寓意驅除疫症、求得平安,並展現互相關懷、關愛大眾的精神。我們亦選取了古琴藝術(斲琴技藝),期望透過畫作宣揚此藝術,讓公眾多認識斲琴的製作和其獨特的琴音。至於選取了涼茶作為畫作的內容,這是因為涼茶店是其中一位參與同學小時候與父親經常光顧的地方,那裡充滿著他與父親溫暖的回憶,故此我們亦因而用了較為可愛的繪畫風格,以表達這份關愛之情。
得獎作品
年級
初中
獎項
創意獎
得獎作品名稱
東華三院文物館及東華醫院
作品集主題
得獎作品簡介
東華三院作為香港最大的華人慈善團體之一,百多年來在贈醫施藥、社會福利、教育等不同方面對本港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其提供的多元服務長期以來為香港社會提供堅實的支援,漸漸成為本地華人社會的典範,增加了華人的歸屬感及凝聚力。
是次作品以東華三院文物館及東華醫院兩座建築為題,向東華三院一直在香港所擔當的扶貧、醫療等不同歷史角色致敬。作品均以3D打印及人手上色,呈現東華三院兩座標誌性建築物的昔日光輝,展現它們所承擔照顧及關愛華人的社會責任,並體現中國人血濃於水的國民身份認同。作品以醫院外觀表達東華三院扶助弱勢社群的關愛、尊重及同理心的正面價值觀;亦體現其百多年來以堅毅的精神,持續肩負華人慈善團體的責任感及承擔精神,為香港社會作出貢獻。
得獎作品
陳映彤
陳熙玥
何穎怡
謝子博
年級
初中
獎項
創意獎
得獎作品名稱
東華三院的聲望之路
作品集主題
得獎作品簡介
我們的作品旨在展現東華三院對香港華人的關愛和貢獻。以東華三院為主題的棋盤,四邊按生、老、病、死分類,體現東華三院「救病拯危、安老康復、興學育才、扶幼導青」的宗旨。
我們藉著棋盤遊戲呈現東華三院為香港作出的貢獻 — 傳遞關愛和同理心。我們以水彩和塑膠彩繪畫出東華三院的四種服務,包括教育、安老、醫療和殯葬。棋盤中間有一條「聲望之路」,節錄了一些東華三院由創辦初期至現今變遷過程中的重要事件;而棋盤中間的立體建築物是文武廟,我們以木棒搭建支架,塗上石塑粘土,最後以塑膠彩上色。
華人講求「落葉歸根」,東華醫院為此設有義莊、並提供安排運返原籍安葬或為本地居民覓地安葬先人期間提供棺骨暫存服務。東華醫院成立之初,華人對西醫尚多懷疑,其中以中醫醫治華人突顯其同理心。我們將東華三院因華人的需要而為其提供服務的建築物畫出來,呼應此特質。此外,東華醫院建立前曾有一所義祠,港府見義祠裡慘況非常,所以建立了東華醫院,幫助華人治病,亦可見其關愛之情。此外,除上述提及於棋盤中間的「聲望之路」外,我們亦設計了「事件卡」,讓參與遊戲的人士體會東華三院的關愛價值觀。
東華三院對於在香港土生土長的我們有深刻的影響。東華三院所傳遞的關愛和同理心等正面價值觀很值得我們學習與傳承。我們希望透過棋盤遊戲,將東華三院為香港所作出的貢獻以趣味的方式呈現出來。
得獎作品
陳嫣瑜
陳瀅
陳璵恩
鍾渝雯
年級
初中
獎項
創意獎
得獎作品名稱
承傳非遺與STEM創新 — 紮作燈籠
作品集主題
得獎作品簡介
本作品的內容以香港地方志中心:〈香港—多元文化薈萃之地〉這篇文章為本,設計了一個紮作燈籠,以帶出在香港珍貴的中華傳統文化、手藝和習俗。紮作燈籠常見於中國傳統節日,如香港潮人盂蘭勝會、中秋節大坑舞火龍和黃大仙信俗等,當中的紮作技藝更屬於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因此,我們選擇了以燈籠紮作為是次的參賽作品。
我們認為中國傳統圖案的燈籠是最美的,所以在作品中我們畫了中式的雲、竹枝,也嘗試了以傳統風格加入我們喜歡的花,例如桃花。此外,除了學習紮作燈籠的傳統手藝,我們還在燈籠的設計中融合了不同的 STEM元素,例如運用Arduino 編程,控制燈籠內的不同電子部件,如點燃香薰、播放音樂、開啟仿蠟燭的燈,以及啟動點陣顯示器等,以創新科技融合傳統紮作工藝,為觀賞者帶來嶄新體驗。
我們在製作竹架的過程中,手皮都磨損了;為燈籠貼上絹布時也花了很多時間,而畫上圖案也有相當的困難。由此可見,當我們認真地完成這個作品時,我們明白到傳承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辛苦、困難和重要性。所以,我們更要學習和欣賞紮作手藝師傅對傳統技藝的堅持,並珍惜和尊重這些民間傳統,將它們加以保存和傳承。
得獎作品
張雪嵐
蕭凱昕
黃凱盈
年級
初中
獎項
創意獎
得獎作品名稱
無名英雄 – 華工
作品集主題
得獎作品簡介
影片中展示的立體書以《無名英雄——華工》為題,主角為一眾興建美國太平洋鐵路的華工。我們選用立體書來講述華工的故事,因為相比枯燥無味的文字,色彩豐富的圖畫往往更能夠提升觀眾的閱讀興趣,立體書自然也可達到這樣的效果。
配合親手製作的立體書,我們透過各個立體部件和互動裝置,呈現華工工作時的苦況,並敍述他們遭受不公的待遇和對世界所作出的貢獻,帶出無名英雄——華工鍥而不捨、忍辱負重和不求回報的美德。影片中,我們表達了對華工不屈精神的欣賞,同時鼓勵觀眾仿效華工,在逆境時仍向着目標進發、永不輕言放棄的堅毅精神。
得獎作品
年級
初中
獎項
創意獎
得獎作品名稱
內地與本港 - 守望相助、扶貧救濟
作品集主題
得獎作品簡介
在閱讀香港地方志中心編:《香港志 · 總述 大事記》中〈多元文化薈萃之地〉一文後,我們希望藉製作影片向觀眾介紹內地與本港守望相助和共同發展的歷史。
影片中的「片中片」設計運用不同的例子體現內地與本港的慈善文化,無論是在多年前天災頻仍,兩地人民互相運送支援物資,或是現在內地派員到港協助抗疫,我們都能看到內地與香港互助互愛的精神,讓我們體會同理心和互相關懷的正面價值觀。
我們更在影片的開首和結尾化身主角。我們以自己為原型,設計和繪畫出可愛的卡通人物,再用定格動畫的方式製作,配以生動有趣的對話,使影片更引人入勝。
得獎作品
羅海桐
盧煒茵
徐景怡
年級
初中
獎項
優異獎
得獎作品名稱